技术要求(10 项)
人员资质:实验室人员需具备相应的教育背景、培训经历和操作能力。
设施与环境:实验场所、设备、温湿度等条件需满足检测 / 校准要求。
设备与标准物质:设备需定期校准、维护,标准物质需可追溯至国际 / 国家标准。
方法选择与验证:使用合适的检测 / 校准方法,并验证其适用性。
测量溯源性:确保测量结果可追溯至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。
结果报告:报告需准确、清晰,包含必要的信息(如方法、环境条件、不确定度等)。
认证流程(一般步骤)
前期准备:成立工作组,开展标准培训,识别差距。
体系建立:编写质量手册、程序文件等,运行体系(至少 6 个月)。
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:自查体系运行中的问题并改进。
申请认证:向认可机构(如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)提交申请材料。
现场评审:评审组对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,包括文件审查和实操观察。
整改与发证:针对评审不符合项整改,通过后获得认可证书(有效期 6 年,期间需定期监督评审)。
周期:
通常为 6-12 个月,取决于实验室基础和整改效率。
分层建立体系文件
质量手册:明确质量方针、目标及体系框架,覆盖所有认证范围和标准条款,如声明 “本实验室承诺对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和保密性负责”。
程序文件:细化操作流程,如《文件控制程序》需规定文件审批、发放、修订的步骤;《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》需明确不符合项的识别、处理及跟踪机制。
作业指导书(SOP):针对具体操作,如《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》需包含开机校准、参数设置、数据处理等细节。
记录表单:设计标准化记录模板,如检测原始记录需包含样品信息、仪器参数、人员签字等必填项,确保可追溯性。
人员能力管理
资质与培训:技术人员需满足学历、工作经验要求(如检测人员需大专以上学历或 10 年经验),并定期参加内部或外部培训(如标准更新培训、仪器操作考核),保留培训记录和考核结果。
职责清晰化:通过岗位说明书明确技术负责人、质量负责人、授权签字人等角色的职责,如授权签字人需独立承担报告审核职责,不得与检测人员兼任。